云从科技传来冲刺IPO的好消息之后,商汤科技的IPO之路也逐渐明朗。
近几年,AI公司上市接连受挫,这对于一个处在“烧钱”且难以快速实现盈利的公司而言,如何找到“续命”的出口,显然对一家公司来说,考验极大。
商汤科技与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三家公司在业内被并称为“AI四小龙”,而商汤科技则是名副其实的“龙头”。
据媒体报道,在商汤之前,其他三家企业均已启动IPO计划,不过依图目前已撤回材料,有望冲刺港股,而云从正处于提交注册阶段,或将成为“AI四小龙”第一股,旷视近期刚回复第二轮问询意见。
从去年开始,外界就盛传商汤科技将在沪港两地上市,但商汤科技也从未有过公开回应。有业内人士分析,商汤科技如今选择先在港交所上市也并不让人意外,因为A股科创板对于科技企业的上市融资承受能力,尤其尚未实现盈利的科技企业的认可度尚待观察。
据此前路透社的报道,本次商汤港股IPO筹资至少20亿美元,约合129亿元人民币。若该消息属实,商汤科技将有望成为AI领域全球最大规模的IPO。
公开资料显示,商汤科技自2014年创办以来,累计拿下70多个全球冠军,600多篇顶级学术论文,拥有8000多项AI发明专利,在全球三大计算机视觉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全球排名第一。
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以收入为口径,商汤科技是亚洲最大的AI软件公司。而市场一致认为,商汤科技有可能成为当下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领域IPO。
商汤科技之所以能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主要的因素还是来自其创始团队。今年53岁的汤晓鸥,是商汤科技的创始人、实控人,也是商汤科技的灵魂人物。团队核心人物还包括了徐立、王晓刚、徐冰和杨帆等四名联合创始人。
2014年3月汤晓鸥团队发布了一项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达到98.52%,在全球首次超越人眼识别能力(97.53%)。2014年6月,汤晓鸥团队发表的DeepID系列算法,逐步将人脸识别准确率提升到99.55%。正是这些技术的突破,拉开了人脸识别行业技术落地的序幕,也让投资人们慕名而来。
尽管资本对商汤科技青睐有加,但质疑同样源源不断。比如,企业能否实现自我造血,并在竞争激烈的AI行业中实现“差异化竞争”。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2021中国人工智能基础层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据艾瑞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2021年Q1,中国人工智能基础层融资事件共计208起。从融资轮次分布情况看,人工智能基础层资本市场呈现多轮次的局面。融资多聚集在战略投资、股权投资、并购与A轮及以前,IPO与Pre- B轮后融资较为分散。这意味着该市场存在新鲜度、活跃度较高的企业同时,不乏产业成熟度较高的企业。
资本的降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源自于AI公司估值高且盈利能力不足。
以商汤科技为例,有媒体曾不完全统计过,仅从2018年4月到9月的5个月时间内,商汤科技就接连获得了三轮融资,金额更是超过22了亿美金。放眼全球创投史上,在当时很难再找出一家创业公司能够获得如此密集且大量的融资。
然而,这只是AI创投圈里的冰山一角。彼时,动辄就是几亿、几十亿美金,一轮接一轮地砸在了AI独角兽们的身上,也直接将AI公司的估值推升到了绝大多数VC/PE望而却步的高度。
与此同时,一大批的AI创业公司的生存问题开始渐渐浮现。一方面企业本身是否有足够的实力能够在技术或算法方面建立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受限于场景化运用,大规模商业化的落地难以推行。叠加2018年的资本寒冬,资本无力“输血”的状态下,AI公司步履维艰,甚至有的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
也因此,AI公司们也迎来了他们的分水岭。正如《哈姆雷特》中的那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此外,2020年AI公司也相继拉开了上市大幕。Palantir、涂鸦智能、Schrodinger、C3.AI、UIPath等公司已经成功上市,更有大量公司正在排队上市中。华泰证券认为,未来A/H/美股AI公司市值的比重将会大幅提升。
综上而言,我国AI行业依然呈现较高景气度。在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企业对AI的需求逐渐升温,且基于AI的“赋能”特性,相关产业也逐渐产生经济效益。但同样,在竞争激烈的AI赛道中,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商业落地模式将会成为企业的竞争壁垒。并且,随着以商汤科技为首的“AI四小龙企业”IPO尘埃落定,AI企业的龙头优势亦会愈加凸显,而资本也会更有耐心和信心“与时间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