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现在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财经资讯
    新闻中心
    news
    财经资讯
    流量“告急”,新消费品牌们该何去何从?
    原文出自:金雅福投资    发布日期:2021-12-24 16:16:23

    曾在电商直播叱咤风云的一姐薇娅因为“偷逃税被追缴并处罚了13.14亿元”的新闻上热搜了。而这也是2021下半年第三位因偷税逃税被罚的主播。


    此前,雪梨和林珊珊也因为偷逃税被分别处罚了千万元,引发全民关注。最终,两大主播的全网平台都相继被封。而罚金更重的薇娅也步入了她们的后尘。


    经查询,微博、抖音、淘宝直播间、快手、小红书等平台账号已然没有“薇娅”的踪影,占据电商直播“半壁江山”的一姐,在舆论的“讨伐”声中黯然离场。更有网友在线喊话李佳琦:“要挺住,千万别偷税漏税”,令人唏嘘不已。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任谁也无法想到,曾经风光无限的主播们竟会以这样“惨烈”的方式被迫退场,而伴随他们消失的,还有令无数商家羡慕且渴求的“流量”。


    那么,在即将跨入的2022年,曾因“流量”而崛起的新品牌们,它们还会好吗?



    图片来源:摄图网


    巴菲特曾说过:“当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而如今,流量于新消费品牌亦是如此。


    众人皆知,在品牌内卷的当下,“流量”一词早已经成为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


    而流量缔造的新消费传说,早已被引申出了一套品牌创立的固定公式:5000篇小红书笔记+2000篇知乎问答+薇娅、李佳琦带货。


    对于品牌们来说,像李佳琦、薇娅这些头部主播的直播间几乎是淘宝最大的流量集中地,如果能有幸得到他们的青睐,品牌曝光度就会增加,销量也会随之增长。


    超级头部主播所能撬动的商业力量不容小觑。数据显示,2021年淘宝“双11”预售首日当晚,李佳琦和薇娅直播间的销售额合计达200亿元。


    因此,在流量的裹挟下,品牌们趋之若鹜。


    然而,随着欧莱雅“低价”风波的一触即发,流量与品牌之间的博弈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件的起因是,有消费者发现,欧莱雅某款面膜原本是以“全年最高打折力度”为宣传点在李佳琦和薇娅直播间进行销售的,然而“双11”过去没多久后,却在自己的官方直播间里给出了消费者更低的价格。


    最终,李佳琦和薇娅对外宣布,将暂停与欧莱雅的合作。而欧莱雅也在社交媒体上公开道歉并提供了补偿方案。


    毋庸置疑,此战一出,流量完胜。但是,流量思维下的直播带货,于品牌而言真的是长久之计吗?


    就在薇娅偷逃税事件持续发酵的第二天,有网友又翻出了玉泽和李佳琦的“旧怨”。玉泽此前“背信弃义”,以更低价格投奔了薇娅,并表示不再会和李佳琦合作。但如今,薇娅直播间被封,网友调侃玉泽:“再无头部主播为你带货了”。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种种迹象表明,新消费品牌赖以生存的“流量法则”正在逐渐失效。


    在消费“内卷”的循环里,刷流量、打价格战、冲爆款是品牌们常见的套路。但是,当赛道变得逐渐拥挤,同质化产品日趋严重时,商家们若是不能将流量即时转化,便会逐渐会陷入增长乏力的困局。


    事实上,靠“流量”起家的新消费品牌已经开始出现“疲态”。


    久谦中台数据显示,今年8月,零食、速食、美妆等品类的多个新锐品牌销售额呈同比下降趋势,某方便速食品牌销售额同比下滑甚至高达55%。


    与此同时,流量蚕食品牌利润在业内也是公开的秘密。


    商业顾问刘润在今年的年度演讲中将流量比作水,“付费用水,价高者得。”“付费就给你用户,一旦停止付费,水龙头就关了。”刘润说。


    刘润表示,2010年,一个卖家在线上的平均获客成本,大约是37.2元;2012年,涨到83.3元;而到了2019年,486.7元。10年涨了10多倍。


    但是,在逸仙电商创始人黄锦峰看来,如果产品不行,买任何的流量都属于自杀,只会把产品的缺点放大。


    逸仙电商曾带着完美日记“国货之光”的光环,于2020年11月挂牌纽交所,成为首个登陆美股的中国美妆企业。而能够迅速崛起的完美日记早期正是靠着“流量”成为了新美妆品牌赛道的风向标。


    然而,好景不长,逸仙电商不但总市值蒸发百亿美元,而且一直被外界诟病“营销费用过高、过于依赖KOL(网红等营销达人)以及经营持续亏损”。


    面对质疑,逸仙电商也在调整战略方向,关注流量的同时,也在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据逸仙电商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产品研发投入约3580万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148.6%,营收占比达2.7%。


    唯流量论开始在消费赛道中退潮。



    图片来源:摄图网


    曾和李佳琦深度“捆绑”的花西子在搭上流量的快车之后火速“出圈”,但随后,公司也因“流量陷阱”而备受困扰。


    天猫数据显示,在2019年双十一前后期间,李佳琦直播间为花西子贡献的总流量近80%,并完成了超64%的交易额。2020年1-2月,花西子旗舰店中40%的销售额都是来自李佳琦直播间。这意味着,没有流量的加持,花西子就难以在业绩上有所突破。


    为了摆脱对流量的依赖,花西子最终改变了营销策略,降低和李佳琦合作的频次,以“自播”模式增强客户粘性,并尝试通过品牌“出海”的方式,进一步推进“降低李佳琦流量权重”的计划。


    总而言之,头部新消费玩家们开始意识到,迷信流量不可取,产品力才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不管怎么说,业内开始逐步达成一个共识:在新消费的下半场中,新品牌唯有打破流量的“桎梏”,才能突破增长的瓶颈和化解利润的危机。


    老道的消费投资人也开始心照不宣地放慢了脚步。”一家消费基金的创始合伙人认为,此时正是分岔口:“如果继续拿钱继续烧,那就等着烧光离场。”


    而此前,投资人都在讨论:“所有消费品都值得重做一遍”,极致狂热的“掘金热”每天都在新消费赛道上疯狂上演。


    微播易的一份统计显示,2020年一级市场中有超过300个新消费品牌获得了融资,“崛起了超过2000个新品牌”。在这一个被认为长坡厚雪的赛道上,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消费品在未来将会是一个确定性的机会。以至于疫情之后,几乎找不出一家不看消费的投资机构。


    而如今,被热捧的新消费,正在经历洗牌。


    据36氪报道,某头部美元基金副总裁在研究中发现,某个“非常知名的品牌”投放ROI和复购率都非常惨淡:投放转化率在1:0.8左右——也就是花1万元投放,只能产生8000块销售;去年12个月内,只有不足10%的用户会购买第二次。而这样的问题在众多新品牌中都会出现。


    如何“破圈”,投资人对消费市场的下半场也有了新的逻辑。


    专注于消费领域的天图投资合伙人魏国兴认为,消费企业,一定要把握后疫情时代的线下机会。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他认为,如今门店的获客属性和营销属性在逐渐提升。若只做线上,企业就会受制于流量的波动和平台对品牌的压榨。“如果能在线下做好,便有了与线上平台博弈的筹码。”


    同时,魏国兴表示,消费市场的“下半场”,更多创新来自科学和创意并指出,一定要从品牌思维变为IP思维,并且考虑建立硬IP,而这将会是消费下半场的破局之道。比如,购物中心的IP“文和友”、全球第三大运动型公司的lululemon,就是硬IP的成功案例。


    除此之外,创业者和投资人们逐渐意识到,一味地追逐流量,换来的只会是一地鸡毛,唯有做好了产品,建立更坚实的品牌壁垒,才能在消费赛道上跑得更远。而“复购”、“长期主义”才是品牌营销的终极核心打法。


    品牌营销专家李倩曾说:“没有利润和用户关系促进的销量都是掩耳盗铃,声势是一时的,有利润和复购的品牌才有春天。所有的快,都要用慢来换。”


    2021年,有人被困在“流量”里,也有人在积极“破圈”。我们期待,流量红利退潮之后的消费品牌能迎来更强大的生命力。

    深圳市金雅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2010-2016 金雅福投资 粤ICP备14084087号

    客户服务热线: 4000171880

    邮箱:service@jyffund.com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1086号